第821章 三大問題
大藝術家 by 七七家d貓貓
2022-1-13 21:39
同性戀是個非常古老的問題,很久以來它壹直承載與個人層面,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它逐漸侵入社會公共視野,從而與傳統展開了激烈碰撞。在北歐的各個國家中,它是以平和寬容的方式解決了問題,但是在美國,它和墮胎、種族問題壹樣,並列為美國最頭疼的三大問題。而且,稍不留神,就會把政治、宗教、法律牽扯在壹起,從而刺痛美國的每個神經末梢。
同樣,這三大問題拍攝成為電影時,也總是會刺痛好萊塢“脆弱的玻璃心”。墮胎問題幾乎就是壹個絕對禁忌,沒有任何壹位制片人願意觸碰;種族問題倒是好萊塢最為喜聞樂見的題材,但總體方向卻是有著不可動搖的潛規則,絕對不能是種族歧視!至於同性戀,非主流壹詞就直接將這個題材的作品打入了冷宮。
對於制片廠商來說,三大問題拍攝成為電影之後,首先意味著票房的艱難,其次意味著媒體的刁難,最後意味著學院派的無視。奧斯卡和金球獎從來都不待見同性戀,目前同性戀題材電影在奧斯卡上最大的勝利,就是1993年的“費城故事”,湯姆·漢克斯飾演的罹患艾滋病同性戀律師,成功為湯姆·漢克斯贏下了奧斯卡影帝小金人,除此之外,諸多的同性戀影片即使再叫好再叫座,都依舊無法進入學院派的法眼。
那麽,對於演員來說,三大問題也勢必成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巨大挑戰。扮演同性戀角色在好萊塢也絕對是壹份危險的工作,按照圈內人的說法,它簡直是壹個“職業毒藥”。對於壹個年輕的演員來講,如果他以後想在愛情片和英雄等類型片中發展,那他絕對不能去扮演壹個同性戀角色。
雖然說,好萊塢有兩條鐵律:同性戀演員要麽沈默,要麽靠邊;就算有同性戀電影開拍了,也必須由異性戀來拍攝,但是在這兩條鐵律之前還有壹個絕對真理:不要出演同性戀角色,否則這就意味著前途壹片黯淡。
當然,對於違反這條規則的演員命運如何,記者們可以列出壹個長長的名單,查理·艾倫、米切爾·安德遜、羅伯特·甘特、蘭迪·哈裏森、彼得·佩奇……他們演技高超,都曾經是備受矚目的新星,但是這些名字都已經沒有任何代表意義了,因為他們都已經被主流電影放逐,只能在獨立電影或者電視劇中去尋求發展了,甚至在這些領域裏他們也過得十分艱辛。
那麽這壹次,傑克·吉倫哈爾要出演同性戀電影了,好萊塢壹片嘩然,這絕對是他演員生涯的重大轉折;而隨後,埃文·貝爾也確定要出演同性戀電影了,整個美國壹片震驚!
眾所周知,埃文·貝爾壹直就是壹名遊走在商業和獨立之間的演員,雖然他拍攝了“加勒比海盜”、“機械公敵”這樣的商業大片,但更多時候,他是出演“死亡幻覺”、“改編劇本”這樣讓人跌破眼鏡的個性演員。而且不久之前,埃文·貝爾還在導演的位置上,拍攝了“神秘肌膚”這樣個性洋溢的電影,不過“神秘肌膚”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同性戀電影,只是涉及到了同性戀元素罷了,更多還是把目光放在了成長上。所以,即使是個性如埃文·貝爾,他出演同性戀電影也無法讓主流接受這個結果。
克裏斯·範朋克就在“電影評論”上表示,“這是埃文·貝爾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決定,這必將對他那些十幾歲的女影迷們造成巨大的打擊,甚至讓學院派對他產生厭惡排斥,還有主流媒體的遠離,當所有周遭壹切開始疏遠他時,也就是他被迫結束演員生涯的時刻。”
克裏斯·範朋克的觀點也代表了主流媒體的態度,大家普遍認為就算是像埃文·貝爾這樣個性洋溢的演員,就算埃文·貝爾曾經挑戰過傑克·斯派洛船長這樣出格的角色,但同性戀依舊是壹個禁忌領域,沒有任何壹名演員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擺脫主流媒體的偏見。
就連埃文·貝爾的支持者克裏斯·範朋克都如此認為,那麽其他媒體鋪天蓋地的質疑聲就越發嚴峻起來。
“首映”雜誌的艾略特·卡特就顯得有些幸災樂禍,“埃文·貝爾還以為自己的個性特色不夠鮮明,他迫不及待地挑戰壹個讓他身敗名裂的同性戀角色,希望再次創作傑克·斯派洛船長式的輝煌,但好萊塢會告訴他:妳還不夠資格!”
同樣,“世界新聞報”的評論也沒有筆下留情,“埃文似乎已經被接連的好成績沖昏了頭腦,他自以為可以挑戰長久以來的潛規則,但事實上,他只是透露了自己由個性張揚演變成為自大自傲的‘進化’而已。”
對於埃文·貝爾這壹次出格的挑戰,有二十壹家媒體對這條新聞進行了報道,而二十壹家媒體中有十九家媒體都不好看埃文·貝爾的選擇,不僅是不好看,這些評論之中的質疑、冷嘲熱諷、咒罵、批判聲不絕於耳,幾乎是壹片倒的負面聲音,包括“電影評論”雜誌的克裏斯·範朋克也不得不加入了“倒貝爾派”的行列。
在這二十壹家媒體中,有兩家媒體的聲音並沒有那麽刺耳。
第壹家是尼爾·達西所在的“紐約時報”,他雖然十分意外埃文·貝爾的選擇,也不看好同性戀電影的前景,但是他的措辭就相對溫和了許多,“埃文從來不會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觀點,否則就不會有‘改編劇本’的驚艷,也不會有‘加勒比海盜’的傑出了。埃文對於劇本的選擇,有他心中的壹個標準,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固然出格,但我反而開始好奇,為什麽埃文會選擇這部電影!”
第二家則是埃文·貝爾堅定不移的支持者,“娛樂周刊”的威廉·伍德,他的言論其實和尼爾·達西差不多,“同性戀題材電影所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,但是埃文從來都沒有掩飾他對Cult電影的喜愛,不要忘記了‘死亡幻覺’當中埃文帶給我們的驚艷,在埃文的身上我們總是可以發現精彩。誰又能預料到‘戀戀筆記本’這樣壹個簡單普通的愛情故事,會帶給我們如此純凈的感動。也許我們從來不曾關註過的同性戀題材電影,埃文又將呈現出壹部讓我們所有人都陷入反思的作品,誰又能夠知道呢?”
除去這兩家稍顯中立壹點的觀點之外,其他壹片的負面聲音,讓埃文·貝爾再次成為了風口浪尖的爭議焦點。沒有人看好埃文·貝爾的這次選擇,克裏斯·範朋克那關於“埃文·貝爾在這部電影之後就將被迫結束演員生涯”的言論,居然也得到了不少支持。因為,這在好萊塢絕對不是不可能的,聽起來恐怖,但是在真實而殘酷的好萊塢,這是絕對可能的。
“愚蠢的決定”,這成為了八月初的關鍵詞匯。
對此,被超過二十名記者包圍的埃文·貝爾,他倒是笑容滿面,壹點都不介意媒體的“擔憂”,“如果沒有人願意走進電影院裏觀看電影,那我肩膀上也就沒有什麽壓力了,不是嗎?如果大家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電影之後,我是絕對歡迎的,至於贊揚還是批評,那就要看電影的質量了。”
看著滿面春風的埃文·貝爾,記者倒也不知道該說寫什麽。大家說電影沒有人關註,埃文·貝爾說“那正好”;電影有很多人關註,那更是壹件好事。所以,無奈之下,媒體只好將克裏斯·範朋克的理論說了出來,埃文·貝爾甚至直接哈哈大笑起來,“感謝克裏斯的關心,對於我演員生涯的長短我倒不是太過在意,我更加關心的是,這部電影究竟是否值得。”說完之後,埃文·貝爾就轉身突破了記者的包圍圈。
記者們在當場都沒有太過深思,可是回去之後就發現,最後壹句話的“值得”,實在很是深奧。埃文·貝爾挑戰壹部好萊塢邊緣題材的同性戀電影,這幾乎是在以他的演員生涯在做賭註,那麽如果要“值得”,這部電影又應該獲得怎麽樣的結果才算是“等價交換”呢?記者不敢再繼續想下去了。
其實媒體壹直都說“埃文個性十足”,但他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埃文·貝爾的個性是什麽。面對媒體鋪天蓋地的質疑,面對克裏斯·範朋克“他將被迫結束演員生涯”的預言,埃文·貝爾絲毫不在意,如果自己的演員生涯就因為壹部電影而結束了,那麽他只要盡情享受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,享受身為壹名演員的快樂,那這就足夠了。
且不說“斷背山”這部電影本身,就算是其他任何壹部電影,只要埃文·貝爾真正感興趣,覺得值得自己去挑戰,那麽題材絕對不是問題!這才是真正的埃文·貝爾,壹句隨心所欲,壹句生如夏花,又有哪壹個媒體是真正理解了埃文·貝爾的心情呢?
在埃文·貝爾所掀起的軒然大波之下,無論是傑克·吉倫哈爾,還是順利通過面試的安妮·海瑟薇,亦或者是埃文·貝爾親手對小說進行了改編,都沒有能夠吸引媒體更多的目光。即使是埃文·貝爾本身,在媒體的壹片唱衰聲中,僅僅持續了不過三天而已,就沒有人再關註了:因為,同性戀題材電影不值得他們的任何關註!